每個人都有拖延的時候,但是拖延者長期避免困難的任務,并且可能會有意識地尋找干擾。拖延往往反映了一個人在自我控制方面的掙扎。對于習慣性拖延癥患者來說(他們大約占總人口的20%) ,“我不喜歡這樣”會凌駕于他們的目標或責任之上,可能會讓他們陷入消極情緒的惡性循環,進一步阻礙未來的努力。
拖延癥還包括一定程度的自欺欺人: 在某種程度上,拖延癥患者知道自己的行為及其后果,但是改變他們的習慣需要比完成面前的任務更大的努力。
理解拖延癥
拖延者往往是完美主義者,對他們來說,在心理上,永遠不處理一項工作要比面對做不好的可能性更容易被接受。他們可能非常關心別人對他們的看法,以至于他們把自己的未來置于危險之中,以逃避判斷。
一些拖延者認為他們在壓力下表現更好,但研究表明,他們可能會說服自己,事實并非如此;相反,他們可能會養成在最后一刻工作的習慣,以體驗似乎克服了困難而產生的興奮感。
如何戰勝拖延癥?
克服拖延是有可能的,但這需要相當大的努力。改變一個習慣性的行為會消耗大量的精神能量,但參與高度結構化的認知行為療法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。在短期內,一些認知技巧可以幫助人們完成離散的任務。
我為什么要拖延?
拖延是由各種各樣的想法和習慣驅動的,但從根本上說,我們逃避任務或推遲任務是因為我們不相信自己會喜歡做這些任務,并且不想讓自己不開心,或者我們害怕自己做不好。當人們被任務的復雜性所迷惑(比如做英語題目),或者當他們過度分心或疲勞時,他們也會拖延。
拖延癥的心理根源是什么?
心理學家已經發現了導致拖延的各種因素,從低自信到焦慮,缺乏結構,簡單地說,就是無法激勵自己完成不愉快的任務。研究還表明,拖延癥與反復思考,或是對消極想法的執著密切相關。
拖延有什么作用嗎?
拖延是一種自我挫敗的行為模式,但它可以被看作是一種心理目的,特別是對于有完美主義傾向的人來說,它保護個人免受失敗的恐懼、他人的判斷和自我譴責。通過把精力投入到其他任務上,比如組織或打掃衛生,避免令人不愉快的工作,也有助于避免拖沓者感覺沒有效率,盡管他們以后會為此付出代價。
我怎樣才能停止拖延?
基于《工作中的拖延癥量表》的研究,列出了12種常見的工作場所拖延癥,強調了一些潛在的解決方案,比如采用為拖延而設定的時間表,但不要太長; 從平凡的任務中挑出個人挑戰; 把大工作分成可以慶祝完成的可完成的部分; 以及限制你訪問在線新聞和社交媒體。
拖延者如何改變他們的心態?
當人們拖延的時候,他們現在的自我通過避免不愉快的工作而獲益,但是他們未來的自我會為壓力或懲罰付出代價。因此,培養對未來自我的同理心,就像對待親密朋友一樣,是結束這種習慣的重要的第一步,因為我們不太愿意把一個好朋友置于如此不利的地位。
我怎樣才能停止拖延重要的決定?
許多拖延者都在努力做出重要的決定,部分原因是不做選擇就免除了他們對結果的責任。但有時人們只是因為做決定而筋疲力盡,以至于連相對不重要的決定都不可能做出。研究表明,堅持一套個人決策規則,或將一些決策外包給伙伴、朋友或同事,可能有助于克服決策疲勞。
|